請原諒我的愚昧,可能我帶著過於大眾口味的眼光,很多太藝術太不著邊際或者當觀眾是白痴白老鼠的電影,電影節的某些電影確實令我不敢恭維。要觀眾淘六十塊,消耗兩三個小時作臨床實驗我覺得導演的精神一定有問題,不過我不怪導演,可能他本也不計較有多少觀眾入場。我只是想問究竟電影節挑選電影的是什麼人,他們真的有看過那些電影嗎?偏偏電影節播的有些是我覺得不知所謂之類的電影。最諷刺的是要花$60排隊坐一個不好的座位。如果一齣戲沒播到一半已經有人開始離開,最後剩下不捨得那$60的觀眾少於四分之一,我想應該不是在亂說吧。
好了,說好看的電影好了。電影節終於有一套自己叫好的電影。《一個好爸爸》我想任誰看都不會覺得差,我很欣賞裡面混合了不同元素,雖然仍然是港人「百看不厭」的港式黑社會題材,但戲情豐富既有娛樂性也不失溫情,有人問會不會大賣溫情大賺眼淚,確是一點都沒有,平衡得恰到好處,戲本也夠簡單充實。如果周星馳想轉打溫情牌不如向張艾嘉請教一下。
沒有買票去看電影節的朋友不用擔心,這部戲下個星期就要上影了,你們看的時有座號甚至乎有優惠的坐位,肯定比電影節的座位好!
不好的電影付$60也要嚷著走,好看的電影過兩天也有得看,那電影節的意義何在呢?
